第46章 函谷关(2/3)
结果我朝高祖皇帝率先引军先入了关中,虽说是取巧,没有直入函谷,但的确是完成了楚怀王想要的结果。”
“但这件事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但项羽这人爱惜名声,不愿违逆楚怀王,这才有了众所周知的鸿门宴事件。”
“说完秦关,再说说我们脚下的汉关,此关乃是应时而立,元鼎三年时由孝景皇帝下令迁关东移,谏言迁关的乃是名将杨仆。”
“起因乃是七王之乱,景帝雄才伟略,迁关拒敌,最终凭借险关宿将,这才渡过了当时的难关。”
“我们脚下这座雄关,铸于涧谷之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其实不只我们脚下这一处,后面临近的几座关隘都统称为函谷关,实际上是个建筑群。”
“关于此事,古时有人曾说过:‘自灵宝以西今河南灵宝县、潼关以东,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见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称函谷’”
“这些便是函谷关的由来了。”
蔡琰点了点头,说道:
“为了帝王的基业,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可以想象,当初究竟用了多少民力才铸就而成,当真是天下兴亡,百姓皆苦,夫君也知道我在草原上的经历,那长城更是雄伟,史册曾有记载,秦皇征发天下民力修筑长城,可是死了好多人呢。”
陈忠笑了笑,目光深邃的看着远方,说道:
“其实长城也好,函谷关也罢,这些都是为了我汉族子民可以更安稳的生活在这中原大地之上。”
“琰儿不妨设想一下,若是没有那长城,几百年下来我汉族会多出多少损失?再说这函谷关,若是没有它,七王之乱没有得到平定,那么就意味着乱世降临。”
“且不说那些诸侯王的内战,就说草原上的匈奴人会不会借我汉朝天下大乱的时候,趁机侵略中原之地?”
“我曾与琰儿说过类似的问题,每一代人必然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既然我们生逢乱世,便有义务为后人抗起一片天。”
“这是民族的大义,就像是武帝爷一样,为什么到现在草原上的鲜卑人不敢大举进犯我汉朝?是他们守礼吗?自然不是的。”
“虽然武帝将国家的战争潜力近乎耗空,但也让周边的这些豺狼感到了威胁,所以即便是我汉朝现在处于内乱之中,他们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