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父子不合?(1/3)
嬴政刚开始也希望他们能对秦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有利的建议。
只是那些人并不领情,特别是出身于‘稷下学宫’的那些士子,觉得嬴政设立的‘民学’是对‘稷下学宫’的挑衅,是想要取代‘稷下学宫’在士林中的地位。
他们根本不屑于去‘民学’任教,还号召其他的国知识分子不要去任教。
若是有去‘民学’中任教的士子,将会被他们视为叛徒。
别国的知识分子有少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秦国,但大多数人碍于那‘稷下学宫’在士林中的地位,都选择站在他们的一边。
如今的‘民学’之中,大多数老师都是原来的老秦人。
‘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所知名学府,后世之人认为是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诸子百家争鸣的中心场所。
在这个时期就是所有知识分子心中的圣地。
六国覆灭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这些原六国的士子对秦国并没有什么归属感。
嬴政让他们为国家的发展提建议的时候他们闭口不言,从不发表言论,却经常在私下里对新政策议论纷纷。
经常抨击嬴政的中央集权,有些胆子大的人还经常上书让嬴政重新恢复分封制,惹得嬴政非常恼怒。
但就算是这样,嬴政也没对这些知识分子们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只是将那些抨击新政的人都给赶回了老家。
六国的知识分子看无法说服嬴政,所以就将主意打到了嬴政继任者的身上。
嬴政虽因为能够活很长时间,有充分的时间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所以并没有着急立太子。
但扶苏既是嫡长子,又很有才能,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嬴政肯定会传位给扶苏,所以他们就将目标定在了扶苏身上。
再加上扶苏本身的性格就宽和仁厚,所以被儒家思想影响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嬴政就很不爽了,自小培养的储君,竟然连国内的情况都搞不清。
秦国目前情况复杂,宽法治国纵然能够暂时缓解秦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但并不能解决六国余孽想推翻秦国,以及六国知识分子想要重启分封制的问题。
所以他就将扶苏扔到了边关,想让扶苏反思一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