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再出一个三元及第的杜却高(2/3)
们来到了另一个学子旁边——
宋长安正奋笔疾书着。
眼前的题难度太大,比他从前做过的题难度得多出好几倍,但是他基本功十分扎实,前头的题许多都轻而易举的便答好了。
中间的题难度拔高许多,甚至很多是自己没看过的书里出的题。
宋长安下笔略微顿了顿,有些晦涩的答题。
到底是年纪小,同样是吃了年纪小的亏。
宋长安答题实在是太认真,丝毫没意识到自己旁边站着两位先生。且两位先生还在惋惜。
宋长安头顶上,两位先生叹息着,答到现在,他们发现眼前的学子基本功十分扎实,但是深一些的题,便不知道怎么答了,因为年纪小,没接触过。
但,基本功这样扎实的学子实在少见,一定是能考进白鹿洞书院的。
这个年纪的学子,能考入白鹿洞书院已经非常不易。已经称得上是神童了。
两位先生便松了口气,既然能考进白鹿洞书院,人才便不会流失了。
宋长安答到后头的几道大题。
算术是第一道大题。
算术是学子都不太擅长的题目,尤其是一些家中贫寒的学子,根本接触不到算数的老师。他们接触的太少,这点变成了他们的短板。
但是宋长安最近受着宋长宁的耳濡目染,宋长宁之前做猪下水,又支了一个面条摊子,这其中算数问题,很大一部分都是宋长宁自己解决的。
不是宋长安不会,而是宋长宁太快了,自己还没想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妹妹便提前一步说了答案。
名字顺带教了宋长安几句,像是一些单单的乘除法,按照长宁的奇思妙想,宋长安很快就把算数问题答完了。
治水患、治贪官污吏两道题掺和时政,算是比较常见的题目,宋长安结合自己之前看的资料,中规中矩不算出错的答题,然后又加了一些自己的新意。
当然,是在不触碰陛下以及高官利益的前提下。
最后一道策论是这样的——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舒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涛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功何解?异何解?何功?独断必为之?
大概意思是讲,三个国家独断专行,有因为独断专行成就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