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李牧,缺德带冒烟(3/4)
里面的内容也从单一朝廷的政令变得多样化起来。
无论是中原的《邸报》还是西方的《每日纪闻》,都是古代的媒介,现代报纸的雏形。
真正做到收集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信息等新闻的报纸,是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小报。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邸报基础之上的,都是以邸报为雏形。
基本上,现代很多东西都是中原古代搞出来的,老祖宗们搞事业的时候,西方还穿开裆裤呢。
“你详细的和朕说,说好了,朕重重有赏!”
不止是弘治皇帝,就连三阁老,以及王恕等大学士,也顿时来了精神。
张鹤龄组织了一下语言,把李牧对他说的话重新复述了一遍。
大概意思就是把通政司衙门的邸报、朝报、条报、杂报等报刊进行全面性的整合,组织成全新的报业体系。
让其具备三大特性: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众发行。
并且把报纸分成报头、报眼、版位、板块、栏目等等。
让它能使大明朝的政令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和百姓们见面。
朝廷的政令一直都很好,可就是不能及时有效的下达到地方。
交通不便利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县级以下的官员不作为。
报纸可以每七天一刊,先在顺天府推广,然后逐渐普及全国。
虽然受制于交通影响,远的地方报纸会到的晚一点,但只要百姓能看到,晚一点儿也无所谓了。
如果通政司衙门、东厂、锦衣卫三方联合,报纸就能下发到县级别一下。
通政司最底层的部门落实到了县,但拱卫司和东厂却是县以下,包括诸多卫所。
如果是锦衣卫、东厂监督,通政司的做事效率也会提升很多。
弘治皇帝欢喜连连,但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受制因素太多了。
弘治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延龄,你的提议是好的,但百姓不识字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张延龄使劲的挠挠头,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这些……你女婿也没说啊!”
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