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致富经(1/5)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赵峥还想跟社员们庆祝一下自己水利工程的成功,可他的好意却被众人婉拒了,已经到了夏收的时节,现在有了水,尽快把地开好,就能赶上种植水稻,等到秋天有一分收成就多一分希望,这是苟延年跟赵峥说的。
众辽民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开垦荒地的活动中,来看热闹的村民也越来越少,村民们都投入到紧张的夏收劳作中,梁家是专职的铁匠,家里就院里屋后种着几分地的菜蔬,平日里倒是全靠大姐这个小姑娘打理着,这倒是合了赵峥的心意,若是让自己去种地,对他却是难熬,倒不是怕苦怕累,而是他从来就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压根就不会。
钱家洞所在的河北地区,种的是冬小麦,每年秋季十月(农历)播种,来年五月收获,收完麦子,整好地,灌上水还要种一茬水稻,到九月稻熟,一块地有两茬收成,靠着这“稻麦连作”的法子,河北税赋虽重却还能够勉力维持。
河北原只种旱地,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水系众多,自宋开国以来,没有燕云屏障,这里就成了无险可守的边疆前线,宋真宗时期不知哪位大人从《后汉书》一则关于张堪的故事里找到了灵感,据《后汉书》记载,“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张堪在狐奴县大规模种植水稻,最初的目标就是阻挡匈奴骑兵,至于说增加了粮食收成“以致殷富”,那倒是意外之喜了。
于是乎朝廷便在河北两路的宋辽交界区域,为阻挡北方契丹的铁骑南下,利用天然地形地貌,种植树林,挖掘、疏浚了一系列河流水系,恰在此时,沧州临津令黄懋建议在水泊边试种水稻,黄懋是福建人,最早的占城稻就是由福建传入,这种水稻非常奈旱,而且生长周期短暂,产量也很高,在他老家福建早已推广,在他到沧州任职前,占城稻在江淮、两浙三路的推广试种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拉开了稻米成为宋朝第一主粮的序幕,在黄懋的建议下,开始在沧州、定州试种水稻,也一举成功。水稻本身就比较高产作物,正好跟冬小麦衔接,又符合朝廷的布防策略,从而大面积在河北两路推广开来。
这个时节最是繁忙,麦子割下,脱粒,照例到这时候要缴一次皇粮,把脱了壳的麦子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