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宣州定窑(一)(2/4)
寒说的这三个瓷器鉴定项目,完全可以决定一件瓷器的最终价值。这其中就包括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杨起荣用眼神和李肖、邓伟伦交流了一下,微微点点头。他们心里都略微地感觉到了吃惊。以向北寒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能在瓷器鉴定上考虑的如此周全、细致,是非常不容易的。完全超越了三个人当年入行时候的成就。
“小北!那你说说你究竟怎么考虑的。”
杨起荣接着问道。
向北寒略微犹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朗声说道:“对于瓷器鉴定,我还只是刚刚入门。从我学习了解的中国瓷器发展情况看,历朝历代在制胎、修坯、彩绘、上釉、烧造……全过程的大致工艺是相通的。如果把唐朝的瓷器与清朝的瓷器放在一起,外行人都能区分开哪个早、哪个晚。但如果把隋朝和唐朝的瓷器放在一起,能区分开的人不是专家,也得是行里专玩瓷器的虫儿。”
“尤其是元、明两朝以前的瓷器,由于烧造工艺的相互借鉴,朝代与窑口的特征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唐晚、宋早、五代十国,以及辽金这段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国与国疆域交叠,人口流动量也很大。尤其是战争中,胜方对于人力资源的掠夺,更加剧了文化的交融。所以这段时期遗留下来的瓷器历史特征就相对模糊,信息混乱,给后世的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呃!至于这只方盘嘛!我大胆断定它应该是比辽、宋早,但晚于唐朝的东西。至于窑口,我个人认为也是出自河北曲阳地区的定窑。”
接着用手指了一下那只“倒扣芒茬”大碗,继续说道:“和这只碗是同一个窑口,只是那个时候工匠烧造中还没有用到覆烧工艺,所以也就没有‘倒扣芒茬’。”
随着向北寒的话音落下,工作室里瞬间都没有了声息。
向北寒和赵勇在等三位老师对他的论述说对错的结论,而杨、李、邓三位老爷子则是因为激动,才不知道说什么。
“杨……杨老师!您别不说话呀!小北说的到底对不对啊?我们这是赔了还是赚了呀?”gonЪoΓg
还是赵勇打破了房间里的沉默。虽然话语里惨杂着浓浓的铜臭味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