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信到了(1/3)
增加燃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当屋子里塞满了气球,那沙砾总能撞上周围的气球。
但问题又来了,是塞满气球就意味着更加危险。
因为气球本来就存在着氧化的可能,假如你不想让他炸开的时候,因为氧化他突然炸开了。
那这时候你再看着满屋子的气球,一定会欲哭无泪的。
所以需要一个结构,保证你想让他爆炸的时候,他才会爆炸。
这里牵涉到一个复杂的计算——临界质量。
好,当有了临界质量之后。
我们便有了引爆这颗原子弹的按钮。
接下来就是怎么设计这个按钮的问题。
比较成熟的原子弹结构,一种是枪式结构,一种是内爆式结构。
枪式结构很简单,当需要燃爆的时候,依靠炸药的威力,将两个铀块迅速的挤压在一起,从而达成链式裂变反应。
这个结构很简单,同时也意味着利用率会不尽人意。
丑国在倭国投放过一枚小男孩,用的就是枪式结构,64kg的铀235核燃料,实际上只有1kg参与了核裂变。
而内爆式结构就要科学很多,通过内爆,将核燃料不断的挤压、压缩。
这样一来,虽然核燃料总质量不变,但单位面积内的铀原子密度突然数十倍数千倍的增加——
一百个气球放在三室两厅里,裂变反应很不尽人意。
但当你把一百个气球都放在洗手间,那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巧的是,这个也有例证,丑国在倭国投放的另外一枚原子弹——胖子,用的就是内爆式结构,62kg铀核燃料,有15kg完成了反应。
利用率显然上升了一大截。
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无疑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尽管如此,进度还是无比艰难。
核物理的理论计算涉及到数学的多个方面,不同原子密度下的碰撞率,碰撞之后的能量释放,以及铀原子衰变概率,碰撞过后的裂变情况,以及低效链式反应和高效链式反应的不同能量衰变,爆炸压缩透镜的数学理论模型,爆轰的znd模型计算……
光是一个znd模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