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军工对比下的绝望(1/3)
时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院长刘志民拿到邮件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查看。
他在着手处理一件相对来说更加重要的事情。
关于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改进以及辅助校准。
这是华夏当下所能制造的最精密武器。
也是可以投入战场的唯一底牌。
现在百济方面的情况严峻,虽然上面传达任务之后并没有给予太多说明。
但刘志民清楚,上面要求改进的原因是什么。
此时华夏东北边境,已经是黑云压城,一场战争,说爆发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虽然63式火箭炮和丑国的军备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但若是能把准度提高一分,便有可能多歼灭一名敌军。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对这条生产线进行颠覆式的优化,让其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大批量的生产。
这都是关乎万千青年性命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刘志民一坐到桌前,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忙碌了起来。
华夏建国之后,有不少从海外回来的学子,这是中科院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人在国外学习的是更加精密的机械设计,因此对于63式的改造,也算是信手拈来。
到中午时分,一阵敲门声响起。
“进。”
刘志民应了一声,接着,一个青年捧着资料走了进来:“刘院长,这是根据气动力学对63式火箭筒的炮弹进行的改进方案。”
“我看看。”
刘志民扶了扶老花镜,拿着数据仔细的端详了起来。
大概五分钟左右,他点了点头:“嗯,不错,年轻人思维还是活络,接触的知识比较新,这改进方案挺好的。”
青年叹了口气:“院长,靠这个打不赢丑国的。”
刘志民没有说话,低头从烟盒里捏了一撮烟丝,用报纸卷了起来,皱着眉头点上了烟,并不轻松的抽了一口。
“抗战时候,我们士兵四五个人才有一把枪,整个部队的子弹平均下来到每个人身上,只有六发,但我们还不是把倭寇打跑了?”
“我承认国人有着坚韧的意志,但抗战胜利,我相信您也知道,人数优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