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完成装配,准备测试(1/3)
实验室的扩建很迅速。
原本一个方方正正的实验室,在刘校长的监工之下,在两天之内就完成了扩建工程。
操刀扩建的工程师是从瑞士归国的建筑学博士。
所以风格上有很明显的东欧特色。
主色调为乳白色,地面上铺设了防静电pvc地板。
一个中科院第五研究所的牌匾由刘龙辉校长亲自提笔书写,篆刻,就悬挂在门口。
扩建之后的第五研究所总面积超过五百平方米,研究所内的布局也做出了改变,分割出了办公室、会议室和实验室、仪器室、储存室等独立房间。
叶知寒的生活区域在研究所的最左侧,一个大概四十平米的独立房间,有洗手间、卧室和客厅等布局。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与此同时,关于返程无人机的零部件设计,也在这两天飞快赶工,陆陆续续的往这边送了过来。
最担心的误差,还是出现了。
进气口的尺寸误差最为明显,叶知寒花了大概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加工,将误差磨除之后,就开始组装和调试。
下午六点左右。
一架主体钢结构,组件由高分子轻质材料构成的返程无人机,便设计完成。
总长度大概在两米五左右,翼展两米。
机翼的设计采取了德意志空气动力学专家布兹曼的后掠式设计。
通过爆轰液压装置,返程无人机的速度如同子弹一般飞快,在这种高速飞行下,翼面会出现局部超音速流。
而后掠翼不但可以推迟局部超音速流的出现,而且在超音速和高亚音速时可以减小波阻、增加升力,使无人机突破音障变得更加容易。
而实现返程,则是在后掠翼上进行角度的改进设计,从而实现类似回旋镖一样的效果。
所以,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其实返程无人机的整个任务航程路线,会是一个椭圆。
是个很巧妙的设计。
用初始动能,使返程无人机具备了轰炸机的功能,并且弥补了华夏在动力和飞行员等方面的短板。
但弥补了短板,并不意味着无人机不再需要任何中途动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