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洲际打击能力(1/3)
叶知寒埋头计算了起来。
首先就是对于加速段的设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位,八根切线将蚊香平均分成十六段。
每一段沿圆弧切线方向设置长约五米的加速电场。
也就是说,导弹每穿行一圈,可以完成十六次加速。
而整个管道从内到外共有八圈,最外圈作为发射口,不设立加速电场。
也就是说整个导弹在发射基地共加速七圈,完成一百一十二次加速。
发射基的设计,并不麻烦。
唯一的难题是钢材。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完全称得上是举国之力的投入。
……
发射机的理论数据以及加速电场的设计完成之后,接着就是导弹的弹道计算。
最外圈的八个方位上都可以做出射口,从切线方向完成发射。
洲际导弹的总射程大约在五千公里以上。
超远距离的打击,在精度上的压力,就更加严峻了。
现在没有能力增加制导能力。
也就是说,当导弹飞出去那一刻,一切就要看导弹自己了。
增加数量,规避误差带来的打击偏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但前提是,要提前准确的计算出没有意外时候的打击弹道。
又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
这个计算不单单是简单的气动力学知识。
因为这个速度开始,导弹逐渐脱离地球引力的约束,他的弹道描述起来,可以用打水漂来形容。
当导弹升空,脱离大气层后,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导弹开始加速下落。
下落过程中引力势能转换为动能,并且在贴近大气层的同时,速度增大到临近第一宇宙速度,继续升空。
然后又循环往复。
直到这样的动作重复几次后,衰减的动能不足以再逃逸地球引力,导弹开始进入大气层,向地面加速坠落,最后在预期爆炸地点引爆。
这个弹道的复杂程度,绝不是返程无人机可以比拟。
其中的运算,涉及到气动力学、航天工业、宇宙学等多个领域。
之前在计算返程无人机运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