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雨夜惊魂(3/6)
当时驻扎了来自各地的官兵,后来这些人和当地村民联姻,代代传承。
赵崇仕的祖籍是河北正定,自古燕赵多义士,赵崇仕的性格一如北方汉子的豪爽仗义。他小的时候,师从白水镇当地“金水门”拳师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平常个人根本近不得他身。由于宁村人多田少,种田根本无法糊口,于是,他在十八岁那年跟着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到了圩江边的天灯码头,倚仗一身力气,干起了挑夫的营生。
由于赵崇仕小的时候读过三年私塾,粗通文墨,加上手脚勤快,做人讲义气,很快就在天灯码头站住了脚,成了挑夫中的一个小头目。后来,他被一个张姓的船老大看上,把女儿嫁给了他,并资助他分几次盖了三间一层的房子。
赵崇仕和张姑娘生了三男一女四个孩子,赵向军排行老幺。当时正处抗战胜利后,大家对军人有特别的好感,赵崇仕就把他这个儿子取名向军,希望他长大以后当兵,争取混个军官当当,好光耀门楣。
看着赵向军从小调皮好动,赵崇仕在儿子6岁的时候开始,就慢慢有意识教他一些拳术基本动作要领。想练武,要吃苦,很多小孩子根本吃不了练武的苦,练到一般就会半途而废,而赵向军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读烈士路小学、向阳中学期间,他有空就早起一个人在郭山的空地上苦练。赵向军因为会拳术,平常也喜欢打抱不平,从小就是西郭外附近有名的“孩子王”。
天灯巷靠近圩江,南方的小孩子生性喜欢玩水,赵向军和他的小伙伴常在在江中戏水、游泳,个个都练就一身好水性。赵向军年岁稍大以后,胆子壮了起来,也不怕江里风浪,经常会游到江中岛的滩涂上抓江蟹、踩跳鱼,网一些江鲜,可以在那个蛋白质能量短缺的年代,给家里人改善一下膳食。
赵向军十八岁那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那个时候,高中生也算高学历人才,因此,他就被西城区郭山公社安排到了国营跃州市服装厂工作。这个跃州市服装厂有500来号人,生产、后勤部门齐全,为了解决双职工没人带孩子的问题,服装厂甚至还办了一个托儿所,在这里上班的职工可谓幸福感满满。
赵向军当了一年的服装裁剪学徒,因为他有组织能力,还会抄抄写写手脚勤快,加上为人热心厚道,进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