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二次创业(5/6)
从小到大,办到这样的规模,你老早就可以称为经济师了。”
林日新说的是实话,虽然他自己是东海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也干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工作,但企业具体如何经营,他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对陆游这句诗的理念深信不疑。
“日新叔见笑了,您在经开区干了这么久,每天都接触那些知名大老板,凭着您的水平,你就是光看,也看出不少门道来,您就不要这么谦虚了。”
“好好好,立新这么客气,我就勉为其难了,你刚才说鞋厂的问题不少,说说看,你碰到了什么问题了呢?”
“日新叔,我们现在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上升问题,员工工资上涨和税负率上升这还是小头,关键是营销成本负担太重,收入和产出无法匹配。像我们在全国各地开了1000多家的专卖店,光每年的场租就要3000来万,再加上专卖店员工工资,每年这方面支出就要5000多万,可每年这块的销售收入就7000来万,扣除鞋子的生产成本,每年我们就要贴进去2000多万。可是,我们如果不开专卖店,那么,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就会迅速下降,过不了多久,就会和那些小厂一样靠代工过日子了。”
“看来你们这个专卖店和我们家大光的鸡排店不一样,大光的鸡排店大部分都是加盟店,他做好食材配送就好了,自己直营的还真不多,这个场租什么的倒是没什么压力。”戴利仁在边上插嘴了。
虽然莫立新讲的很专业,但林日新一听就懂了,就说:“我们当领导的总是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可是根本不知道品牌运营的风险和艰辛,为什么跃州这么多家鞋业企业只有不到10来个的自主品牌,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经常讲消费品的利润主要在设计和营销这两个‘微笑曲线’两端,但事实上,我们跃州的绝大部分鞋企还只是挣扎在‘微笑曲线’下端,赚几块加工费,对吧?”
“日新叔讲的太对了,设计这端我们可以联手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加快设计人才的培养,但营销再这么搞下去,我感到已是力不从心了。现在,鞋业界也出现了专门品牌营销的机构,像‘百丽’就做得比较成功。‘百丽’也和我谈过代工的问题,但是,他给我们开出的代工费实在太低了,而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