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汇票和银行(2/3)
银行或者钱庄的地方,吸纳富商存银,然后根据存入银两的数量开出具有朝廷背书的汇票。
这些汇票不同于宝钞,上面会明确标明存入银两的时间、地点,以及数额,并且必须足额兑付,这样一来汇票便相当于真金白银可以流通。
而这样做的好处自然也不少,首先一点就是可以吸纳大量的现银进国库,解决钱荒的问题。
毕竟朝廷缺银子,并不代表商贾、勋贵缺银子,只要他们肯把银子往国库里存,这现银就能直接变成等额的汇票,和用这些银子当准备金印出来的等额、甚至超额的宝钞。
可以说,只要朝廷不自己作死,去超发宝钞或者直接动用这些现银把朝廷信用玩崩盘,使用这个方法就能够极大的改善目前大明的财政问题。
当然,弊端不是没有,朱高炽所提出来的兑换问题都还是小事,更多的是这种类似于建立中央银行的做法本身也是存在着风险的。
“这倒是一个解决办法,朝廷把数额较大的银两存在州府,偏远的县乡留一些小数额的银子供日常兑换,大额的从州府调运也就是了。”朱高炽本身就是政务上的好手,朱瞻埈一说他就明白该怎么做了,也明白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朱高炽最担心的,长于政事的他在看完折子之后就已经自己思考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对这件事有了一个通盘的考量。
像这种如何兑换现银,汇票如何使用流通,甚至包括汇票如何制作、防伪等等问题,朱高炽都有着足够的思考并且想出了办法,或许这些办法比不上朱瞻埈脑子里那些成熟的经过了考验的后世办法,但在这个时代来说却也是非常了不起了。
而在所有问题当中,对于朱高炽而言最让他的担心就是如果兑不出银子了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朱瞻埈当然也知道,而且在后世银行当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形容这件事,这个词就是挤兑。
当然,用挤兑来形容多少有些不恰当,因为一方面汇票不是纸币也不是银行券,存银的国库也不是一般的银行,汇票兑不出银子和银行取不出钱来了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这二者所表达的意思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却是一样的,因为这都意味着没钱了这一事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