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丽彻底成为历史(求月票)(4/6)
或是被消灭或是被吞并。
到了三国时期,箕地的汉人已经不足十五万,变得非常稀少。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了西晋统一三国。
西晋在统一之后,司马家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发展自己,自己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随着北方又一次动乱,历史很快就进入到了魏晋南北朝。
从那一刻起,箕地上的汉人彻底孤立无援。
公元三世纪,高句丽大举进攻带方郡,大量汉人被迫向西迁徙、被消灭、被吞并。
直到公元四世纪,高句丽彻底占领了箕地的北部,从此在箕地上生活了五百多年的汉人被彻底消灭。
如今,时隔六百多年,汉人重新回到箕地这块土地上,并成为这里的主宰。
作为战乱中建立的国家,高丽王朝建国之初,是贵族、军将分割权利,官位也由两者的子弟世袭,这就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
至高丽光宗时,为了改变局面,高丽光宗采用由后周逃亡至朝鲜的学士双冀提出的开科取士办法,仿效中原科举制,建立了高丽科举。
高丽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类似于中原王朝的会试,下设诸多小科考试,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以进士科考为尊。
常科通过后进入制科环节,由高丽王亲自监考,类似于中原王朝的殿试。
制科测试内容不定,但以诗赋为尊。
很显然,高丽科举就是唐代科举的翻版。
为了配合科举,高丽还设置了官办学校,也称为国子监。学生构成上,实行保送入学。
——高丽穆宗时期下令地方,一地满千人,由官府推荐三人入学,五百人推荐两人入学,五百人以下推荐一人入学。王京的保送生称士贡,地方的保送生称乡贡,外国来留学的人则称宾贡。
学生获得保送名额后,要先到王京进行入学面试,面试内容要做五言汉诗一首或考五经学问,通过则可进入国子监。
在国子监学习三年后,毕业即可参加礼曹举办的科举。
原则上,高丽科举面向高丽王朝的所有自由民,保送名额也是向所有自由民开放的,不拘泥于权贵。
但实际上,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