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忆往夕,我要帮助韭菜(1/3)
股灾之弊猛于虎,但是把责任全推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并不客观。实际上,股市泡沫从泛起到破灭,从来都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并非单一原因。
香江自1950年代以来成为了日益封闭的大陆与外界连接的唯一窗口,因此难免受到大陆政治环境日益加深的影响。1972年,阿美利咖大统领访华、中美建交等政治事件给了香江股市利多的市场环境,金融监管政策宽松,加上国际热钱进入香江,因此大盘具有上涨的条件。
其中最为重要、也最易被忽视的因素在于银行的信贷政策。1972到1973年,宽松的信贷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必要条件,1972年香江四家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量猛增到427亿港币,1973年达到488亿,相比之下,之前的总成交量不过147亿左右。
但在1973年下半年后,市况急转直下,信贷开始紧缩,股市的上涨也走到了尽头。伴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阶段,人们不再具有投资信心。香江的股市也不断下挫,跌回了五年之前的水平。
这场股市游戏中,谁负谁胜?国际游资来得快走得及时,成为股市的赢家自不必说,而香江本地的华资企业其实也是赢家。
从1970到1973年,香江的上市企业以华资为主,全港305家上市企业中有221家都是华资企业,而在1969年,香江74家上市公司中只有25家是华资企业。
在此期间,华资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有非常明显的增长。这些华资企业当中,又以地产商居多,他们在1972年开始的这场股市泡沫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上市的地产企业利用这些获利资金,再投资于地产开发,为香江日后楼价的飞涨埋下伏笔。
至于疯狂炒股的股民们,只是充当了整个股灾的催化剂。当游资撤离、银根紧缩、萧条来临的时候,普通投资者就成为了股灾的牺牲品。当经济企稳、股市逐渐复苏之后,这些普通人又将面临地产公司推高房价给他们带来的第二次财富收割。股市收割在前,楼市收割在后,如此,贫富的差距必然是越拉越大。
以1973年香江股灾为背景的电视剧《大时代》,在陆港两地可谓家喻户晓,其主题曲里有一句歌词唱到:“如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