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有煤矿(2/3)
李成林半信半疑的回去忙活他的事儿去了。
赵元功也算是为这个时代带来了两样新式工具,洋镐这个东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从国外传进来的,铁锹也是。我们以前挖坑掏洞,用的是锄头,铁铲,锤子,斧头。效率确实没有洋镐和铁锹这两样工具的效率高。
十天后,流放的队伍到了平山镇。
赵元功带着十辆装满东西的马车,和十名护卫赶到平山镇跟李成林汇合。
三百多个流放的犯人和家眷,带着大包小裹的行李,站在平山镇百户所门前的广场上,形象狼狈不堪。
七十多名衙役围在四周。李成林带着十几个锦衣卫,身穿大红色的飞鱼服,张牙舞爪。
“老大,人已到齐,听候命令!”老大这个称呼是李成林起的,在外面公干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称呼赵元功,叫大人吧?明显不是!叫秀才吧,也不太行,总不能说秀才,咱们走吧!有点不像样。锦衣卫内部就有老大这个叫法,干脆叫老大好了。
赵元功拿出来一张地图,给了李成林,“按照这个地图走,我在前面带路”
李成林回头冲着乱七八糟的一群人,挥手,“出发!”
一路吭吭跐跐,拖拖拉拉的,这些人已经在路上走了两个多月了,快要走得绝望了!
七十多里地,这群人走了两天。
到了目的地,安营扎寨,赵元功带了四个大帐篷,十个赶车的,十个护卫,加上赵元功,一个帐篷住五六个人。
赵元功和赵元礼,赵德有还有一个小兄弟赵元柱,住在一起。
赵元柱是二伯家的独生子,那个小多余姑娘的弟弟,今年十四岁。由于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们家的好东西都让他一个人吃了,长得膘肥体壮,很像一个圆柱子!
这孩子还上过私塾,读过书,八岁的时候上的学,十三岁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都认识,一二三四五也能分得清。赵元功考秀才那年,二伯母认为她家的小柱子也能考上,撺掇二伯去找先生,让赵元柱也去考,二伯差点没让先生揍一顿!
这孩子实际上不傻不笨,就是家里惯的,又馋,又懒,又滑,但是本性不坏。这孩子特别崇拜赵元功,很听赵元功的话,一看见赵元功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