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2/9)
于哲学,可以认为哲学就是总括的科学概念。为啥不能用科学去推翻哲学?原因就是哲学说的是科学的最终道理。那是没办法掰的!当然,要防伪哲学,其特点是取其偏激一面而赋之以道,却并不从自然本质出发而以偏概全。如儒学,执其君臣之礼而赋以“长幼有序”来打造社会秩序,这东西害惨中华!它还不晓得吃东西都要先喂饱娃娃再说呢!这点儿连其它动物都如此做的!
言归正题,老子此处所述拿后世陶渊明的一句话可以神似地说明,那就是“读书不求甚解”!要把握“道”的主旨核心,不能按图索骥!当然,这是老子交待的心得,以防死脑筋者非在浩如烟海的“道”的表现中迷失。因为,执其一端而不得要领者,恐去“道”远矣!
首先,老子承接前面对“道”的本质“无”的角度说,“视而不见,谓之夷”,也就是说,你要去看见“道”是不可能的,是“视而不见的”!这是很朦胧的!“希夷”也作“依希”指昏暗隐约状不可细察。“听而不闻,谓之希”说的是听别人说“道”的事,未必就真的懂“道”了,还是不甚了了罢了!(“希”肯定有疏而不足之意。因为“稀”指禾苗稀疏,源自本字“希”。)“抟而不得,名曰徽”字面上讲然是抓也抓不到,这就是隐约消泯的状况。插点废话,徽本指紫徽星,闪烁不定不可捉摸。紫徽星被中国古代天相迷信谓之为“帝星”,可见其难得一见。不过最可悲的是宋徽宗,以帝星而自称,真还不可捉摸了事!
“此三旨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就说“道”是混通的,不是那么专注于某方面就可以得之的。因为“道”是这些的结合体,混然为一,不可偏执,也不可细究!
我们也不能迷信老子,因为他也不可能说清楚“道”究竟是咋回事。可以理解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因道而生又循道发展,有“总的道(大道)”也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老子想强调的是要依“总的道”来行各方面各自的“道”。就统治而言,不能为统治而统治,要根据“大道”而出发行“统治之道”(这就是他的“自然之道”)。因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尽可能去理解“大道”!这章说的就是理解大道该注意的方式;不偏执地去强制弄清所有细枝末节,而应整体把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