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辩论(1/4)
就在周清浩和周气文相谈甚欢的时候,却被暖房外的争吵声打断,二人同时起身向外走去。每次诗会争论者不少,多是对于治国理念有所不同而产生的。
这次的情况稍有不同,院子中一位穿着破旧长衫头上别着一根木簪的读书人站在一群华服公子对面,努力的诉说着自己观点。
其中一名身披锦缎的公子哥说道:“我大楚如今以儒孝治国,还有律法辅助,行王道事,你不过一介平民,竟然敢说陛下和两位丞相的做法极为不妥,谁给你胆子?”
这位说话的公子哥周清浩认识,是礼部尚书冯寿的长子冯文谦,传说此子三岁识字,五岁作诗,也不知道真假。
对面的读书人平静说道:“在下没有觉得不妥,只是单行王道,如同单脚走路,对于现在的楚国来说,问题不大,但日后楚国逐渐繁荣,身躯慢慢健壮了起来,此举后便会有极大问题,规则在制定的时候,便给那些不遵守的人创造了极大的空隙,就像这次庆王世子的事情,若不是有太子殿下在,说不定会被人以庆王世子儒孝不缺给一笔带过,律法形同虚设。儒家锁喉,法家捏肋,对于真正遵守的儒法两治的普通人来说,实在是一场灾难,灾到临头,无法抗争。”
冯文谦将折扇重重拍在手中,“陈良玉,如此说来,你有良方?”
名为陈良玉的读书人有些耐不住春日的寒风,身形有些颤抖,“王霸并行,才是大楚的通天大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冯文谦身旁又有一士子说道:“陈良玉,你在并州颇有才名,难道不知春秋五国都是因为行霸道而亡的吗?难不成你想让我大楚重蹈覆辙。”
陈良玉将双手拢进袖中,思索片刻才说道:“在下所言的霸道并非单纯的以力压人,而是为大楚所有人划出一条准绳,碰此线者罚,过此线者死。”
冯文谦冷笑一声:“简直不知所谓,难不成皇室犯法也当于民同罪不成?”
陈良玉肃穆说道:“有何不可?”
周清怀站在一旁,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律法严苛,轻则仗刑流放,重则杀头抄家,真要是如此施行,大楚百姓岂不是每日活在惊恐之中,大楚以儒孝治国, 就是为了给犯错之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