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4/10)
们福寿里的学堂开了,他也要组织大家考试!
李时珍见他满脸的跃跃欲试,便给他说了科举的发展历程。
这科举主要分三场,一场考你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以及理解程度,一场考你的公文写作能力,一场考你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以及自己对一些重大议题的观点。
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内容都多有侧重。
像汉代虽没有科举,但也设置有公车衙署接受天下臣民上书。要是在一些民生问题以及学术问题上的观点格外突出,那是可以直接进入天子视野的。
所以汉代重的是“策”。
唐宋的科举考试则比较看重文采,不过还设置了明法、明算等专科考试,也算挺多元化。只是读书人皆以进士为贵,不爱考这些“杂科”罢了!
而到了明代,看重的则是八股文了,也就是第一场考试。
他们医家跟搞天文、搞算术之类的专业人才依然是杂流。
李时珍是个科举落榜生,他试图给霍善讲解一下八股文是什么玩意,结果讲解失败,霍善没有听懂。
遂作罢。
反正就是这么回事。
霍善也没纠结,按照他的经验,他第一次没听懂的玩意,以后估计也听不懂,所以不必纠结,听个大概就好了。
霍善开始跟着李时珍等病人,不得不说科举考场之上还真是卧虎藏龙,有拉肚子拉到虚脱还哭着表示“我还能考的”,有没写几个字就紧张过度昏厥过去的,还有直接癫痫发作没了考试资格的,看得霍善感觉这考场像极了龙潭虎穴。
考科举可真不容易!
霍善哪壶不开提哪壶:“您以前也考过吗?”
李时珍也不隐瞒,叹着气说道:“我参加过三次秋闱。”
像他们这种生活在地方上的人,要参加秋闱得到州府去。这一来一回便挺折腾人。
李时珍父亲自己是医家出身,吃够了当医家的苦头,一心想着让儿子去考科举,可他也不想想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这样的天分。
其实李时珍人不笨,否则他也不可能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只是他对四书五经没什么兴趣,天生便爱读医书,每每遇到自己没见过的医家典籍总是爱不释手,不把它看完便夜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