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4/5)
的,所以他没有马上针对公孙敖适不适合打仗这件事发表高见。
只是对待公孙敖便没有对卫青他们热情了。
刘彻也没在意他对公孙敖热不热情,而是问起他怎么考起大人来了。
这学堂不是说建给小孩的吗?
霍善就把其中缘由讲给刘彻听,这就跟检阅军队一样,检阅的不是将军而是士兵!但是士兵展现出来的训练成果,自然能体现将军的练兵水平。
刘彻乐道:“这么说来当父母的还成兵卒了。”说着他的眼神瞅向旁边的霍去病,又问霍善,“那你怎么不让你阿父上?”
霍善自然又把应试条件讲给刘彻听,倘若本来就会的人也来答这么简单的考题,那不是欺负人吗?考试最要紧的就是要公平公正!
刘彻道:“你于考试这件事上倒是颇有心得。”
霍善骄傲地道:“那是当然!”
他可是掌握千年科举发展历程的人!
要是有不懂的,他还可以现场问李时珍。
想到这里,霍善又有点憋不住话了,他问刘彻人才够不够用。
刘彻挑眉:“怎么?你还有人才要举荐给我?”
汉代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要求天下郡国定时把治下的人才举荐上来。
这些人到了长安,朝廷将会陆续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考核,从中筛选出可用的人才,董仲舒、公孙弘等人都是从这类考核中脱颖而出的。
只是察举这种东西比较主观,毕竟前头有个察字,要是郡国官员坚决不关心不举荐你也没辙。
实在没人举荐的,还能自己到长安来自荐,公车衙署那边长期接受臣民上书。
至于刘彻到底会不会亲自看,那就得看缘分了。
像东方朔这样一上书就洋洋洒洒写个满车竹简拉过来的,刘彻便可能会因为好奇他怎么能写这么多字而叫人拿给他看看。
还有那个半路拦下卫青出谋献策的东郭先生甯乘,也算是剑走偏锋给自己谋了个出头机会。
反正吧,这事儿随机性极强。
霍善道:“没有,就是您要是觉得人才不够用的话,为什么不用科举选拔人才呢?”
李时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