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2/6)
一大一小凑在一起,诸葛亮就看出来了,这明显是亲父子。br/>
这就是传说中的冠军侯吗?br/>
历朝历代的人对卫霍的观感都挺复杂,无可否认卫霍二人确实是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能人,在此之前中原帝国从未想过可以开拓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br/>
无数中原没有的物产经由他们拓出的那条道路进入中原,胡麻、胡椒、胡桃、胡瓜、葡萄、苜蓿等等,也都来到中原人或者中原马的餐桌之上……br/>
但是随着卫霍两位将星的惊鸿一现,给了刘彻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觉:我只要随便扒拉个人,给他们兵、给他们马,他们就可以为我建立不世功勋。br/>
这就导致后来大汉对外战争中的好几次失利。br/>
兵马耗光了,国力耗空了,刘彻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卫青和霍去病可以,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肯定是他们不br/>
够用心!br/>
而后君臣相疑、父子相疑,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最终只能把皇位交托给年仅八岁的幼子。br/>
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是难以效仿的,即使是在国力鼎盛的汉武一朝,也只出了他们舅甥俩这么一双将星。即便刘彻给了旁人相似的机会,他们也打不出同样的功绩。br/>
这也是许多人不爱夸卫霍的原因,树立榜样是希望后人能向榜样学习的,这种学不了的基本都是……默契地少提几句,生怕有人生出效仿之心。
br/>
这种心理其实古今皆通。br/>
比如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出了个辍学也特别有出息的人,哪个当父母的敢给自己孩子大说特说这么个存在?br/>
聪明点的孩子可能会琢磨:他是什么出身?父母支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辍学前碰上什么大好机遇?是不是结交了什么厉害人脉?他本身是不是有抓住机会的能力?br/>
笨孩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个想法:看看吧,人家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我凭什么要读书!好耶!辍学!辍学!辍学!br/>
这就是典型的“学我者死”。br/>
想到汉末这大好江山快嚯嚯完了,诸葛亮心情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