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6 章(2/7)
是为了比谁写得好。br/>
他们写诗不过是因为恰好碰上了这样的时代,又恰好有这样的天赋,所以他们才拿起了笔,记录自己的见闻,记录自己的理想抱负,记录自己一生之中邂逅的人和事。br/>
好胜之心固然也是会有的,但也只有对方足够出色才能成为自己想要与之一较高下的对手。倘若对方当真一无是处,那还比什么比?br/>
贬低自己的对手,无疑也贬低了自己。br/>
霍善跑过来找人的时候,李时珍正在询问杜甫对他们明朝诗坛“拆洗少陵,生吞子美”的现象有何看法。br/>
生吞活剥这个词儿,用法并不是恨别人恨得牙痒、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而是讲的是诗文乃至于文化上的生搬硬套。br/>
这种说法起源于唐代的李义府写了首“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当时有个爱抄袭名家诗文的洗稿惯犯大笔一挥,也来了首“br/>
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br/>
别人写的诗他随便添几个字就成自己的了,就是这么理直气壮!br/>
他们大明诗坛就很爱对杜甫的诗进行这种“生吞活剥”。br/>
手握一套《杜诗全集》,就等于拥有了庞大的素材库,没事就掏出几句杜甫的诗修修改改挪用为自己的大作!br/>
杜甫对此能有什么看法?br/>
杜甫对此只能说……写诗不是这样写的吧!他虽然也是个写诗非常讲究典故出处的人,可用典真不是他们这么个用法。br/>
若是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写出来的诗有何意义?br/>
李时珍听得连连点头。br/>
没错,就是这样,像他就不一样了,他只为医书写诗,为自己了解的每一种脉象写诗!br/>
李时珍还给杜甫念了自己的大作,表示涩脉就是“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讲的是涩脉摸起来跟蚕食桑叶一样。br/>
杜甫:“……”br/>
霍善是不太了解写诗的,他见到杜甫以后眼睛熠熠发亮:“听说您会做槐叶冷淘!”br/>
杜甫看到这么小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