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5 拼爹的住院医(1/7)
江黎第一次来肿瘤科的病情研讨室,房间不算太大,放着一张仅能容纳六个人的会议桌,配有投影。她发现靠左的墙面上,被贴满了肿瘤科近期病人的病例资料,密密麻麻一整面墙,另一面则是已经出院的或者病人家属送的各种感谢礼物。 这些礼物有锦旗,有精美的陶艺艺术品,还有十分可爱的布艺娃娃,而一旁的透明展示柜里,则放着人体各种器官部位生长的癌细胞标本。 这些标本都是从医院的癌变与侵袭原理实验室拿过来展示的,有的是从遗体捐献的病人身上切下来直接做成研究教学标本的。 进来时小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三名肿瘤科的医生,包括肿瘤内科的主治医生熊雄、放射治疗科的副主任医师陶大伟以及肿瘤内科的另一名女医生,李安然副主任。 其中熊雄,江黎是见过的,熊雄医生算得上是肿瘤一院的中坚力量,三十出头的年纪,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因为长期在医院值班熬夜,颜值一度下降,才三十出头已经出现了脂肪肝、脱发、脊椎病。 放射治疗科的陶大伟是个瘦高个子,已经四十出头的年纪了,手里正拿着平板电脑,学习观看国外研发的一项新的研究。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过了住院医阶段,医生就不用学习了,其实不管是住院医还是主任医师,每时每刻都要强迫自己去学习。医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医生也必须不断尝试学习新的研究科技,不能适应新的技术,也就意味着降低治愈病人的概率,不能享受更现代医学进步的好处。 陶大伟冲着季晗跟江黎点头示意,倦怠的揉着眉心:“今年放射科引进的这项德国最新的成像技术,我看了三天,四百多页的介绍,才看了三分之一不到,最麻烦的是没有中文介绍,配备的全是医用德文加医用英文。”
外科医生乃至那些外科专家也一样,他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当一项新的发明或新的观点面世时,他们每年都要去参加学习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只有一两天,由业内顶尖人士讲授,课上会播放视频并发放指导手册,之后他们要自己尝试去学习并且模拟练习。 就好像附院引进最新的5g网络下,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三只机械手臂,两只脚,一台照相机,外科医生可以利用操控台控制机器人进行手术,机器人不会手抖,切口小,对手术与病人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