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开始打我造纸厂的主意了?(第一更)(2/3)
的用户意见,最后改进产品。
经历了这个阶段,产品才能大规模生产。
否则盲目生产产品,卖不出去,会血本无归。
严格来说,李倓现在的商业模式就是从零到一。
不过李倓所面临的形势,比21世纪的商人们要严峻得多。
因为一旦澄心堂打开局面,朝中一定有人会眼红。
商业最后必然演变成政治。
“背后的主人查清楚了吗?”李亨问道。
显然,李亨对这个造纸厂也产生了一些兴趣。
但让李亨产生兴趣的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造纸厂,长安城有许多造纸的,就连一个寺庙里面都自己造纸。
历史上十大名纸之一的薛涛笺,是薛涛造的,薛涛是大唐有名的歌伎。
这表明在唐朝,造纸尚未形成多点大规模产业化,民间对纸张的需求,多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存在。
既然如此,大唐皇太子更不会去关注一个民间造纸的。
再说了,大唐商人的地位可不高。
“倒是查清楚了,就是第一次卖给我纸的那女子,叫刘婉,她兄长叫刘志,兄妹二人是从成都过来长安的,刘志家里以前就是造纸的。”
李亨漫不经心地说道:“哦,原来如此,看来蜀中之人,造纸工艺了得。”
“但这件事让我惊奇的是,澄心堂的造纸量极其庞大,这一个多月,我每天都派人去买,买了之后,就让人在附近观察,每日至少能卖出去一万多张纸。”李俶说道。
“我也去调查过平康坊杜二郎的纸厂,根据数日的暗中观察,杜二郎一天也就卖出去数百张,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两千张,但恐怕不是客人多,而是赶上当时他造出来的纸数量刚好足够。”
李儋接过话来说道:“造纸这件事,我倒是了解一二,造纸的整个工序,要至少四个月,按照这个时常来推算,就算聘请再多人,也很难达到一天供给一万多张的产量,杜二郎在平康坊造了二十几年的纸,恐怕从没有卖到一天一万多张。”
一边不说话的李倓心里说道:看来李儋也并非一个草包,对这件事的分析倒是说到了关键之处。
大唐的纸之所以没办法普及,就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