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如何人尽其才(2/3)
唐朝一般,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诸多科目。”
“现在很多读书人专攻八股文,等到了地方做官,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纵然是到各部听政,能学到的东西也有限。”
“以至于很多人当官,身边都带着各种师爷。”
“徐师傅,你说如果朕改变吏治,在地方开设这些杂科。比如乡试多设置几个学科,让算学好的到地方掌管账房、钱粮,明法的担任县丞,这样是否可行?”
朱由校对于现在的科举制度当然不满,只是想要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反倒是如果在地方上进行改革,考中秀才就可以到衙门任吏员,或许阻力会小一些,这样也能让吏员有有上升通道。
一来可以做到人尽其才,二来也省得他们无法升迁,一心想着捞银子。
“看起来这样的确可行,只是想要推行,只怕不是一时之功,毕竟这牵扯天下无数吏员。需要再三考虑,慎重执行。”
徐光启听完朱由校话,沉默了片刻,开口说道。
“是啊,这种事情急不得。”
朱由校点了点头,一旦牵扯到很多人,再小心也不为过。
眼下还是先稳定一下再说,若是有可能在大明推行公务员考试,大家就不必一门心思光想着考科举了。
“方才徐师傅说,军器清吏司多了许多喜欢研究杂学的人,这些人不都是对军械精通吧。”
朱由校想起了方才徐光启说的事情,开口说道。
“当然,其实精通军械的毕竟少数。”
徐光启点了点头。
“这些人也都是人才,若是能有个机构专门让他们研究就好了,不过此事得容朕想想,暂时先把他们安置在军器清吏司吧。”
朱由校点了点头,再这么搞一下,只怕军器清吏司就要后世的两院了。
不过有没有名头先不管,让他们有个地方研究就是了。
说起来,王恭厂已经搬走了,在原地址建设一个军器局研究院倒也不是不行。
这军器清吏司现在什么情况,得找个人打听一下才行。
两人又聊了一会,朱由校便离开了万寿宫。
“叫人去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