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实施(3/5)
好,他的养殖场一点问题没有,结果那两三年大发了一笔,一举挣了数百万,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
这个杨友平现在也只有将近三十岁,但却颇有勇气,胆大敢拼。此次方案开始的时候,谢成云在路上偶遇他,就问他是否愿意尝试这个项目,结果杨友平考虑了半天之后就答复愿意尝试。
所以在确定人选的时候,谢成云有意将杨友平列为人选之一。
反正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够让对方提前十年走上致富的道路,谢成云也不介意顺手推一把。
另外四名养殖户分别是另外四个村的人选。
其实很多养殖户心里都有疑虑,毕竟成规模养殖,和自己小打小闹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要有一定的胆量才行。
此次挑选的五位养殖户,几乎都是三四十岁的壮年,他们年轻,几年前都在外面沿海城市打过几年工,接受过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因此敢于尝试新事物。
这也是谢成云愿意看到的。真的要是有老人愿意参加,谢成云心里可能还会打鼓。
随后,谢成云全程参与了五个养殖场的选址,协调他们分别与村里租赁了土地承包协议,都是那种小山头的,价格便宜,反正空起也没什么用。
又联系了镇里的几家银行和信用社,为他们牵线搭桥,各自贷了一笔资金,由镇里担保。
这个期间,王清华书记和胡国才镇长先后几次跑到县城,找到廖书记和杜县长,终于,在半个月之后,县里拨了一笔五十万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这个项目。
在谢成云的建议下,镇里又和县里农业局联系,邀请农业局的养殖专家亲自到镇里,培训五个养殖户,尤其是在应对疫病方面的措施。
又因地制宜,根据五个养殖户个人的意愿,分别选择了跑山猪、跑山鸡、鸭等。那个杨友平就选择了生猪养殖。
同时,镇里又派招商人员分别奔赴县城和市里,和农贸公司、物资公司接洽收购事宜。
镇里还派出技术人员,指导这五家养殖户修建专业的养殖场,选择优良的小猪、小鸡小鸭等。
作为办公室成员之一,又是方案的起草者,谢成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几乎隔三差五就要分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