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研究(3/5)
的成功案例,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思熟虑之后才制定出来的。
这些项目,都是前世经过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并取得了一定成功的。
如果真的落实下来,林林总总估计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项目。
因为<纲要>是谢成云起草并制定的,因此在细化形成“方案”时,书记要求他全程参与,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对他的一种锻炼。
现在陆平生代理县长自身难保,已经被公安拘留,不可能再次回到岗位上,书记同时主持县委和县政府的工作,大权在握,推行起来就非常丝滑,加上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毛楚强的全力支持,“方案”施行起来很顺利。
常务副县长毛楚强办公室。
谢成云正在与毛县长谈论“方案”施行的问题。
“县长,我觉得,生态养殖方面可以方坝镇为主导,毕竟他们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谢成云说道。说起来,方坝镇的生态养殖项目本来就是他的杰作。
毛县长点了点头,那里的情况他专门调研过,他当然清楚,现在发展也不错。
但他并没有立即表态。
此时,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县农委主任都在办公室。
“我觉得成云的提议不错。”副县长表示赞同。
“我也同意!”农农业局局长欧纯良也说道。
今天下午主要谈论<纲要>中的第一部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前一段时间,我利用起草<纲要>的机会,查阅了全县大量的资料,对各乡镇的情况比较了解。当然,这些资料毕竟是以前的,有些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大体应该差不离。”谢成云继续分析,“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油料的种植,这个在全县都有种植,不过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这个我们受限于地理环境,除了种植农民自己吃,要想有大量贩卖,我们没有一点优势。不过,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利用大量荒芜的农田、山地,尝试土地流转试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
“经过仔细研究,结合我们县域内的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我发现我们诚县竟然非常适合柑橘的种植。根据<诚县地方志>的记载,我们诚县有2000多年的柑橘种植史。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