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了个催更群(2/3)
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官场失意,因为门第的低微和本人的桀骜不驯,所以才郁郁不得志,最后在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后,主动挂印离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也许他最开始寄情于山水田园风光,可能是因为官场的不得志而不得不转移注意力,但是到后面陶渊明在看穿官场黑暗后辞官隐居回到田园,是真的开始享受田园生活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出仕的陶渊明最终还是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随后写下了极多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派。
他的豁达心态让他不再纠结于功名利禄,还让他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他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望见远方的南山,随后便完全忘记了一切,开始欣赏眼前那一副美好的画卷。
2接受的教育影响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所以他才会在仕途失意的时候拥有豁达的心态。
因为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所以他也曾与那些普通的热血少年一样,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
不过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同样也受到了老庄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写下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阐明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既心怀大志,又随遇而安。
但是,很可惜,因为当时九品中正制的制约,使得官场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情况,门第成为了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再加上世家对知识和官位的垄断,这就导致有不少心怀大志的寒门士子报国无门,只能在一个小小的位置上蹉跎时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