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未婚妻高考,各地知青闹回城(3/5)
算了,老爸说得对,做保姆是会知道很多主人家的私事,不管知道什么,一定要当做不知道。
赵繁到学校,他的同学们都在议论马上要推行的知青回城政策。
之前知青的回城政策有两个,一是有单位接收,二是通过高考,可这两条路,哪条路都不好走。
就拿第一条来说,如果有单位上班,一开始就不用下乡了,在赵繁看来,全国的知青,至少九成的人是找不到单位接收的。
至于高考回城,放下了十年的书本,想捡起来可不容易,而且这个年代的高考,运气成分很大。
就拿赵繁和罗良涛之前上的高考班来说,为什么班里八成的学生都考上了,赵繁之前还没多想,后头想想,他就明白,那个班就是特地给一些有能力的知青回城的机会。
50块钱在赵繁和罗良涛看来不算什么,可对大部分知青来说,50块钱可不是一笔小钱,但凡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没有几分自信的人,谁会花那个冤枉钱呢?
赵繁后来还找罗良涛的表叔问过,高考班就开了那一次,更是印证了他的想法。
这两年知青们也反应过来了,要是真的只能靠这两条路子,只怕一辈子都回不了城,于是各地的知青又开始闹事了。
为了安抚他们,政府即将颁布最新的一条政策,每个城市分配一定的回城指标,毕竟真不能让全部人回来,因为城市里实在容纳不下那么多人。
这项指标在q大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回城指标规定得再客观,执行的还不是主观的人,只怕这个政策到了地方,各种风波就会随之而来。”
“可不给指标,好些人根本不符合之前的两条路子。”
“就该好好复习,考上大学再回来,大学有补助,一回来,口粮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认识的一位老大哥,今年都三十六了,下乡前就小学毕业,家里也没关系,对这两条回城的路子是一点辙都没有,难道他就一辈子不能回家了?”
听到小学毕业,罗良涛就对赵繁挤眉弄眼。
赵繁好笑地说道,“看什么看,忘记了,我的分数可比你高。”
高考分数是不会公布的,但是到了大学却可以自己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