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章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2)(3/4)
更好。
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供统一使用的疫(菌)苗免疫程序,各地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都在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乎本地区、本养殖场具体情况的免疫程序,而且还在不断研究改进中。
免疫种用动物所产幼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其体内有母源抗体存在,对建立自主免疫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幼龄动物免疫接种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果。
5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
动物免疫接种后,在免疫有效期内不能抵抗相应病原体的侵袭,仍发生了该种传染病(例如接种猪瘟疫苗后仍发生了猪瘟),或者效力检查不合格(例如疫苗接种后测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达不到应有水平,抽检或攻毒保护率低于标准要求)均可认为是免疫接种失败。
出现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很多,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考虑各方面的可能因素。
事实上,每次免疫接种失败,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下面是一些常见原因,这些原因可归纳为三大方面,即疫苗的因素、动物的因素和人为因素。
(1)疫苗本身的免疫保护性能差(如猪气喘病疫苗、禽雀乱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等)或具有一定毒力的活疫苗(如猪副伤寒疫苗、鸡喉气管炎疫苗和某些鸡法氏囊病疫苗等)。
(2)疫苗毒(菌)株与田间流行毒(菌)株血清型或亚型不一致,或流行株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化,
如口蹄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都有这种情况。
或在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仅选用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差的疫苗品系,
例如在有速发性嗜内脏型新城疫流行的地区选用了2系或3系疫苗等。
(3)疫苗运输、保管不当;
或疫苗稀释后未及时使用;
使用过期、变质的疫苗;
疫苗选择不当甚至用错疫苗,例如将鸡新城疫1系疫苗误用于雏鸡。
(4)不同种类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
(5)接种活苗时动物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或前次免疫残留的抗体,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干扰。
(6)接种时动物已处于潜伏感染,或在接种时由接种人员及工具带入病原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