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章 痘病 (五)山羊痘病(六)伪牛痘病(七)马痘病(2/3)
别。
牛是本病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挤乳工人的手或挤乳机而传播,传播迅速,泌乳母牛的发病率可高达80。
干奶牛、处女牛和公牛一般不发生本病。
人的感染与职业有关,常见于挤奶工人。
伪牛痘病潜伏期约5d,病理变化与牛痘相似,但极少形成脐形痘疹。
病初为丘疹,随后变为樱红色水疱,于2~3d内结痂,并于2~3周内愈合。
每个乳头通常有2~10个痘疹,丘疹有时不发展为水疱,而直接形成痂皮。
病牛常无全身症状。
人感染后通常在手指或其他部位出现樱红色丘疹,随后增大而形成坚实有弹性的紫红色疹块,直径约2,有刺痒感,但不化脓,也无全身反应,经4~6周逐渐消退且无疤痕。
依据泌乳母牛乳房和乳头上的特殊病理变化,结合流行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不易与牛痘区别。
伪牛痘病毒的形态特征与牛痘病毒不同,病原学诊断较为容易。
此外,伪牛痘病毒可在牛、羊睾丸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并引起细胞病理变化。
与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不同的是,伪牛痘病毒不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或兔皮肤上增殖。接种牛痘疫苗的犊牛对伪牛痘病毒无抵抗力。该病的防控措施与牛痘病相同。
(七)马痘病
马痘病(vario ea;horsepox)由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的马痘病毒(horsepoxvir)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引起。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外阴型。
皮肤型马痘病又称为传染性脓疱性皮炎(ntagio ptur deratitis),仅在系部和球节处的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和脓疱等主要病理变化,由于局部疼痛,可引起跛行。
黏膜型马痘病又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口炎(ntagio ptur stoatitis),于唇内侧、齿龈、舌、舌系带、颊部等黏膜上发生痘疹,病初先发丘疹,继而形成水疱和脓疱,脓疱破裂形成浅的溃疡,但很快痊愈,有的病例可见整个口腔黏膜受损,病理变化波及鼻腔,病马发热,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