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2/6)
何苦非要一争长短呢?”贾琏决定劝一下,希望他能跟着皇帝的节奏走。
“为师何尝不知对外扩张的好处,可是,对外扩张的好处,没有落到普通百姓的身上。以南洋为例,对外贸易确实促进了茶叶生丝瓷器的出口,但最终九成利益为商贾所得,余下一成共百姓分润,可谓少之又少,且朝廷对外扩张所花费的银子,并未收回来。侧重对内治理投入不大,但确实可以让百姓受益。以摊丁入亩为例子,一旦推行成功,底层官绅胥吏,少了许多苛捐杂税的名目,百姓的负担明显的减轻。”
贾琏听了沉默不语,张庭恩叹息道:“为师知道,很难,且见效慢。比不得对外扩张,眼见的开疆拓土,将士们也期待着建功立业。”
张庭恩说的对不对,对,也不全对。至少短期内是对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呢?
唐朝以后的宋、明两朝,长期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单单是制度问题,还有收益的问题。先说打下来的土地是否合适种地,不合适种地的土地,打下来也守不住。其次就是对外贸易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唐朝的时候一条丝绸之路获得的利益,驱使帝国向西发展保护商路。宋朝开始更多的阿拉伯商人从海上过来,海上丝路的诞生,陆地扩张缺乏内生动力的原因。
宋朝弱鸡一个,就不提了,明朝也就是收回了河西,能守住是因为河套的存在。
很多事本质上就是个经济问题,明朝放弃安南,放弃了郑和开拓的大好局面,是明朝人傻么?
真不是!
朱棣搞钱是为了凑集北伐的军费,带回来的胡椒多到用来发俸禄。民间实际上是没有分润到太多利益的。花国库的钱去航海,收益你不带我分一个,那我就断了这条路好了。反正守在家门口,也是会有海商过来进货,一点都不耽误挣钱。甚至还推动海禁,因为海禁并不影响外贸,漫长的海岸线,想走私可太容易了。走私还不用交税,只要沿海的官员那边工作做到位,更加的挣钱。
朱元璋搞的一套制度问题很多,后来的皇帝除了朱棣,没一个有能力改动。问题是朱棣得位不正,他哪里敢改老爹留下的制度呢?
还有一个问题,张庭恩也许是忽略了,或许是故意不说。那就是即便推行了摊丁入亩,而没有士绅一体纳粮制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