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军火交易,刻板印象(5/7)
好条约的英国人,主动示好,表示绝不进入缅甸,即便有人员进入,也是商人和传教士。
你还别说,李清还就吃英国人这一套,但是对沙俄就没好脸色了。
“反正本相的话就放在这了,绝不更改。”李清也不废话,起身就走,他是真的看见沙俄使臣就烦。
承辉帝同样也不喜欢沙俄,非要找原因,那得在太祖年间了,当初周军在远东围困一处沙俄据点,攻破之后才发现,当地的沙俄守军断粮之后吃米肉。这件事情记录在周帝国的史书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周帝国自上而下对于沙俄的观感极差,什么率兽食人,野蛮,难以教化等等刻板印象。
鲁缅采夫看着李清离开,头都大的要爆炸了。说好的礼仪之邦呢?就这?
耽搁了一个月,这次谈判又暂停了。
沙俄使团都要疯掉了,一位贵族在馆驿内怒吼:“契丹人太过分了,应该让哈萨克人用马刀狠狠的教训他们。”
鲁缅采夫看傻子似得看着这个贵族,沙俄这种自大狂还不少。来之前的情报搜集显示,契丹正在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作战,争夺东南亚。按道理,他们应该回避两线作战才对。难不成契丹皇帝是个疯子么?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铁了心要跟沙俄开战?
书信在南北之间来往,飞剪船一个月一个来回,交流的还算比较快的,还不用担心八百里加急跑死马。
收到京城通报的贾琏,心里对于这次谈判结果并不乐观。以沙俄的秉性,最多能谈出一个实际控制线的条件。问题是,西宁王的军队,不是大周帝国的军队,属于他的私兵。这就很难保证他为了大周帝国的利益与沙俄死磕到底。
很有可能一边向国内叫苦,不断地要援助,一边与沙俄那边暗通款曲,搞默契战争。
至于战报嘛,那不是随便写的么?而且以大周的实际情况,对西宁王的原著,那也不是没底线的。
李清在向皇帝汇报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可能性。并强调,与沙俄的合约,能否得到执行,不要指望对方会遵守,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帮助奥斯曼帝国,拖住沙俄的力量。
承辉帝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沙俄的触手都接近北海(贝加尔湖),李逆的人马,在湖西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