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混乱的财政(2/3)
忽必烈王朝扼制纸钞贬值的最好时机,但是终究未能得到实施,因为这会损害蒙古王公贵族的根本利益。
任期不过四个月的卢世荣,被罢官处死。
财政的稳定,是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的基石。但是,正如摇摆不定的汉化政策一样,对于实施哪一种财政体系,忽必烈也一直处于犹豫不决之中。
中原王朝的理财基于民生,与民生息,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
这与蒙古人的逻辑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着重于当下,以眼前的利益为重。有了钱先享受再说。没钱,去抢去杀去劫掠,这才是蒙古人最喜欢且擅长做的事。
等着百姓富余了,再去一点点收税,对蒙古人而言,见效太慢。
历朝历代经济体系的崩溃,大多源于土地的矛盾。当大量的土地被集中于不用缴税的权贵手中,普通百姓不堪承受朝廷越来越沉重的税赋压力之时,便意味着王朝末路的到来。
但是蒙元经济的混乱却是源于蒙古统治者的本性。
急功近利、抢劫为上,让他们宁愿将大量的土地抛荒成为养马场,也不愿意让百姓安安稳稳地在土地上耕作。
虽然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元比任何朝代都重视商业、重视海外贸易,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的利润,却成为皇室与王公贵族的私产,没有给国家与百姓留下任何的裨益。
卢世荣是被桑哥推荐而得到重用,但是卢世荣受诛之后,国家的财政大权却落入桑哥的手中。
为了弥补国库越来越严重的亏空,桑哥上任之初便进行钩考中书省和全国各地钱谷。因此受诛官员无数,朝廷也趁机籍没了大量钱财。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国用的不足,却依然无法扼制纸钞的继续贬值。
于是桑哥开始变更钞法,颁行“至元宝钞”,以新钞取代旧钞。
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到如今,当纸钞面临着彻底崩溃的边缘时,君臣上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束手无策。
而且,此事已经不能再拖。
平民百姓没钱过日子倒也罢了,文武百官没钱发工资也还能再熬一阵。可是驻扎在大都周边的数十万军队,一旦断了钱粮,恐怕随时都爆发出山崩海啸般的兵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