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回京旅途(4/6)
要怪罪。”
廖清河沉默了一会,叹了一口气。语气柔缓了不少:“什么怪罪不怪罪的,你回来必然得了侯爷首肯,老夫哪里能僭越侯爷去怪罪你呢?不过是忧心忡忡罢了。沛儿,搬个椅子过来请许大人坐下——如此说来,那北川确实如传闻中所言,豪强欺压百姓,处处都是难处。那你们眼下如何了?子德与我说过,他去往北川就是去帮助侯爷的,眼下可好些了?”
“有了裴大人帮助,眼下情况已经好多了。”我坐下来,将我们屯田,如何从世族手里收回不少土地分给百姓的事情都讲给了廖清河,“眼下有了这许多土地,大人手中就有了粮食的源头。今后再去解决公粮私粮的问题,便不会像从前那般处处受掣肘。”
廖清河听完,微微点点头,捻须笑道:“到底是你们聪明,那么混乱的状况下还能找到源头,眼下疏通了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便不愁下游干涸。此事做得稳扎稳打,很是不错。”
我有点得意地哼哼地两声:“其实,恪己大人的计划远非遏制私粮本身。阻断其恶行而不立规则,不消多时恶行又会卷土重来。恪己大人是想要利用北川作为边关第一城池的地理位置,以北川城为中心,为边境建设一整套后勤保障设备,同时以兵养城,帮助北川百姓重新夺回田地,号召他们多学医术、编织。”
“与其长途奔波运送物资,不如直接给予资金,让北川及附近负责生产军需。不错,确是个好主意,如此若真的可以做到,那么兵部和户部都能省下钱。”
“而且边关机动性也能随之上升。”我对周恪己这个建设计划相当支持,“甚至还能通过这种办法开化边陲百姓,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廖清河颇为赞赏地点点头:“不过凡事还是要谨小慎微,毕竟眼下京中形势诡谲。依老夫看,不若找一个中间人合作,不要直接和唐家军合作,而是另外找一支队伍在其中做一个缓冲。这样也能搪塞朝廷中不少声音。”
我点点头,记下了这个不错的建议。眼下廖清河这边总算是脾气温和下来,我才把周恪己对他这位古板老师的挂念带到了:“此番除了喜宴外,大人也让我问您身体是否康健。您让我们带去的书大人都已经看过了。他做了一些心得摘抄,都已经整理好了,等会儿我去马车上拿下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