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祸水北引(2/3)
黄公衡同去”,诸葛瑾赶紧出列奏请,他是汉吴联盟的支持者,自然希望双方能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协议。
“不,子瑜你留在武昌,寡人身边离不得你”,孙权思忖片刻后说,“让陆伯言去跟汉人谈,他久在江陵,比你更熟悉那边的情况”。
孙权不让诸葛瑾去谈判,倒不是因为信不过他,如果拿蜀汉作比较的话,陆逊就是孙权的诸葛亮,而诸葛瑾则是孙权的法正,个人情感上孙权更亲近淮泗系的诸葛瑾,但要托以军国大事的话,还得是六边形战士陆逊更靠谱。
在孙权眼中,诸葛瑾虽然顺自己的心意,但性格偏软,不适合这种双方剑拔弩张情况下的谈判,手握重兵的陆逊才是目前最合适的谈判代表。
孙权随即让心腹近臣谷利带着自己的旨意与黄权一起出发前往襄阳一线。
另一边,攻克樊城的赵骥并没有急于攻打襄阳,他只是让邓艾领了数千兵马在南岸监视,并向城中守将吕常派出了劝降使者。
吕常接到的劝降文书不止赵骥那一份,陆逊的劝降文书几乎是前后脚同时就送到了。
樊城失守,襄阳已成孤城,城内人心惶惶,吕常知道自己和这座他镇守了十余年的襄阳城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了。
守肯定是守不住了,汉军来得太过突然,城内光是长期坚守所需要的粮食就都没准备好,可向谁投降就大有学问了。
东吴方面的陆逊开出的价码非常高,承诺会授予吕常卫尉的九卿高官,还封侯,良田大宅、美人宝马等赏赐更是不在话下,而且以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和个人信誉,他是有能力兑现这些承诺的。
相比之下,赵骥给出的条件就可谓寒酸到极点了——饶你不死。
从个人利益来说,吕常应该投降东吴,只不过作为曹魏的忠臣,吕常把朝廷的利益看得更重。
所谓七十古来稀,我已经七十好几了,没几年好活了,自己死就死了,但如果死之前能再为朝廷立上一功的话,那洛阳的天子一定不会亏待自己的儿孙。
看着摆在案头的两封劝降信,吕常不由得想起了历史上着名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城,从而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就在韩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