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退让与妥协!湖广乡党沦为牺牲品!(4/6)
一事就被革除功名流放辽东,只怕会令天下读书人寒心,昔年太祖高皇帝定下“养士取士”之国策,亲言“治国以教化为先”!”
“若臣子有错,陛下身为君父当施行教化,而不是一味严惩,如此会失去仁义之心啊!”
刘健这番话,意思很简单。
话里话外都在提醒小皇帝,差不多行了,别做得太过分了。
连太祖高皇帝都要“养士取士”,你要是真这么干革除读书人功名,失去了士人之心,这大明王朝还怎么维持得下去?
最后一句话,就是在服软了,我们承认您是我们的君父,但是臣子有错您也不能往死里整啊,当宽厚仁慈推行仁义教化,这样臣子才会对您这位君父感恩戴德!
老首辅的话,小皇帝还是要听的,不过他选择了听一半。
“既然元辅求情,那朕就饶你这一回。”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曾鉴狂悖在先,若是不予严惩,只怕天下官员见了,都会因此生出怠政惰政之心!”
“日前南京工部尚书李善守制结束,你去接替南京工部尚书,继续公忠体国吧,擢李善为工部尚书!”
听到这话,曾鉴身子一颤,最终还是只能跪地谢恩。
南京工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二者虽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却是天差地别!
南京在大明初年是大明帝国的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自此大明王朝形成了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两京制度。
这种两京制度的特点是: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等决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为“吏隐”,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
而南衙各部真正掌控实权的机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即大明常见的文臣—宦官—武勋互相制衡掣肘的格局。
而南京兵部尚书又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此职即是文臣之首,又是节制留都军务,可谓是留都的绝对实权人物。
其次则是南京户部尚书,南京户部负责征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