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端倪,邀约(2/4)
购价格非常不满意,认为其价格比水泥厂的实际价值低了数百万,因此镇政府试图搁置水泥厂的私有化方案。”
“但没有过两天,水银镇就发生了人事变动,时任镇长王朝科被调离了水银镇,到了一个偏远小乡担任乡长。”
“然后廖金超就下发了这份批示。随即镇政府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巨大转弯,同意了私有化的价格。就在当月底,水银镇镇府就与吴华明等签署了私有化协议。”
看来,在水银水泥厂的私有化改制过程中,时任诚县县委书记廖金超起了巨大的作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乡镇陆续开始改革开放,新建了不少大小不一的工厂,水泥厂、砖厂、造纸厂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工厂大部分都是由当地乡镇支持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说起来也算是国有资产。
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经营管理不善、人才短缺,竞争日益激烈,到了世纪末,大部分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差。
于是,很多地方政府又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对这些工厂进行改制,其中主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由厂矿的管理团队以较低的价格对厂矿进行收购,从而实现私有化。
不少厂矿确实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死回生,效益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这也快速造就了一批小富豪。
水银水泥厂就是同样的例子。其原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水银镇政府出资兴建的,主要的管理团队也是由镇政府委任的干部组成。
后来私有化之后,吴华明等就辞去了公职,摇身一变成为了成功的商人老板,快速转变为当地有名的富翁。
看到这些材料信息,要说杨人林和廖金超等人没有深度参与、没有获得巨大好处,谢成云打死都不会相信。
就在当天下午,谢成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接听之后竟然是杨建打给他的。
“哈哈,谢处长,我是诚县盛宇公司的杨建,我们以前打过交道的,听说谢处长重回诚县调研,我们这些老百姓非常欢迎啦。”
杨建给自己打电话是什么意思?
“额,原来是杨总。不知道杨总给我打电话是有什么事儿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