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1章:戏精附体,显眼包夏竦的哭戏表演(3/8)
了。
苏良想了想,觉得包拯这次极有可能是要拿汴京城的和尚们开刀,当即换身衣服奔向了御史台。
汴京城的僧尼,特别是大相国寺的和尚,早就成为了汴京一害。
这群和尚,根本不算是和尚。
喝酒吃肉,娶妻生子,逛勾栏瓦舍……
普通百姓能做的事情他们都做,普通百姓不敢做的他们还做。
卖猪肉、开旅店、制墨冶矿、开典当行、开赌场、甚至拐卖妇女……
只要是赚钱的生意,都有汴京城和尚们的身影。
而朝廷之所以没有动这群和尚,有多重原因。
其一,源于宋太宗定下的国策。
太宗曾言: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助于规范百姓道德,兴佛可劝天下。
这导致大宋开国之后,建立了许多佛寺,印制了许多佛经。
帝王祈雨、祈福、或有重大的祭天庆典,也都会选择在佛寺中进行,这导致僧尼的地位与日俱增。
其二,和尚可为朝廷牟利。
比如,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所有摊位都是收费的,还有各种香火钱,各种诵经活动等等。
其中,最赚钱的还要数度牒。
度牒,即僧人的身份证。
在大宋,想要成为僧尼是需要参加考试的,且难度不亚于科举考试。
每个地方的僧额都有定额。
而证明僧尼身份的,便是度牒。
自唐开始,持度牒者便可减免赋税徭役,而到了大宋,犯罪之人若剃度出家,取得度牒,罪名可以既往不咎。
多一张度牒,就是多一条命。
这使得度牒成为了硬通货,达官贵人们都愿意囤积。
见有巨利,朝廷也开始制作空头度牒。
对朝廷而言,一张度牒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对外售出可卖一百三十贯,可谓是暴利。
而和尚们囤积度牒,倒手去卖,甚至能卖三百贯一张。
……
半个时辰后,苏良来到了御史台。
而此刻。
包拯抓捕大相国寺和尚和两名官员的消息已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