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7章:《百家学疏》,臣欲募资建私学(3/6)
学、律学、四门学、武学、书学、画学、算学、医学、小学、宗学、辟雍等。
其中,不考虑小类的宗学,国子学和太学的地位最高。
所收生员皆为官员子弟或百姓中的优秀者。
这些人在国子监考试合格后便可直接为官或获得参与科举省试的资格。
国子监生员的待遇非常好。
大多都是由朝廷负责食宿,而任职的官员,收入更是不菲。
而今,苏良提出了一个新的学科,名为百家学。
他欲让百家学成为国子监中与太学、国子学福利待遇相同的学科。
赵祯率先看向下面的翰林待诏丁度。
“丁待诏,你以为如何?”
翰林待诏丁度,判国子监事,总领着国子监的一切事务。
丁度大步走出。
“臣以为,此策实属无稽之谈!苏御史所言的百家学,实为杂学,不……连杂学都算不得,只能称为杂事。农事、冶炼、建筑、工具等,固然需要发明创造,然乃是行业内事,上不能强国富国,下不能教化百姓,实为雕虫小技,非学问哉,怎能入国子监?”
紧接着,张方平站了出来。
“臣也以为此策不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些匠人压根不识字,怎能担任直讲!”
“诸位试想,一名讲授经义的国子监直讲与一名手拿凿子、刨子的匠人,同等俸禄,一起出入国子监,这……这不突兀吗?且让一些打铁学徒,木匠之徒与国子监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学生们会如何想?国子监恐怕都会乱套了!”
“苏景明,你如何解释?”赵祯看向苏良。
“我大宋,当下并不缺读书人,但却缺这类人。百姓种一亩地欲收割更多粮食,欲尽快将粮食归仓,需要他们;百姓欲更快更好地盖房,修路铺桥,更好的工具,需要他们;此外,我大宋的军事若想强大,也需要那些冶炼筑造的匠人发明创造……”
苏良说完后,夏竦直直摇头,大步走了出来。
“苏御史,我大宋民事、工事、军事自有相关衙门主管,民之所需,匠之所用,军队所需兵器铠甲,皆有人专门研究,根本无需寻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再建学科,此举实乃对天下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