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成长日记(3/4)
汽车馆里,宋庆龄的吉姆牌轿车静静停放,车身披着丝绒罩衣,方向盘上的皮质纹路,仿佛还留存着开国元勋的掌温,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而在冶金机械展区,一组1960年代的炼钢工人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安全帽下露出半截白毛巾,工作服被汗水浸成深色,脚边散落着馒头和咸菜罐
这并非艺术夸张,而是真实的工人午餐场景,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工人们的辛勤与质朴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铸造车间的天窗,在地面投下十字架般的光影。铁西馆的复原场景,让人不禁驻足停留
1980年代的职工食堂里,搪瓷缸子整齐地码放在蒸汽柜中,墙上贴着“今天的工作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的标语,彰显着那个时代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工人文化宫的舞台上,褪色的幕布后藏着当年的演出服,领口的油渍和补丁,诉说着“文艺轻骑兵”四处奔波的忙碌与热情
在互动体验区,老祖宗们在小周等人的热情引导下,尝试用传统砂型铸造工艺制作一枚纪念章
当砂子从指缝间缓缓漏下的那一刻,他们仿佛瞬间领悟了“匠心”二字的深刻分量:每一道划痕,都是对精度的敬畏;每一次捶打,都是与时间的精彩博弈
在“工人记忆”展区,一面由数千张黑白照片组成的时光墙格外醒目。这里面,有1959年劳模表彰大会的合影,定格了工人们的荣耀时刻;有1998年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的场景,记录着时代变革中的坚韧与拼搏;还有2020年智能制造车间的笑脸,展现出工业发展的崭新风貌
一位白发苍苍的参观者久久伫立在“1964年沈阳铸造厂全家福”前,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玻璃,满含深情地说道:“第三排左数第五个是我父亲,他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车间。”
照片里,工人们穿着打着补丁的工装,脸上却洋溢着如熔炉里铁水般炽热的笑容
暮色渐渐浓重,郑荨带着老祖宗们登上博物馆的观景台。厂区原址上,锈迹斑斑的行车桥架起一道钢铁彩虹,老厂房的红砖墙与新建的玻璃幕墙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独特而又和谐的画面
远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现代化车间灯火辉煌,与博物馆的工业遗址遥相呼应,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