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海参崴(2/3)
坦克基地的荒野试驾,履带碾过的不仅是枯黄的草甸,还有某种难以名状的历史恍惚感。驾驶员伊万大叔的俄语讲解通过翻译器传来:“这是t-34-85,1944年生产于车里雅宾斯克……”
金属履带与岩石摩擦的声响中,郑荨忽然想起《珲春县志》里的记载: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清军曾在这片山地设伏,用抬枪阻击哥萨克骑兵,她看着周围的一切,总感觉不应该是这样的!
市中心的东正教堂传来晚祷钟声。金色洋葱头穹顶在暮色中宛如燃烧的火把,唱诗班的和声裹着松脂香飘出窗棂
郑荨想起在市立博物馆看到的清代旗袍——那是1860年割让时被哥萨克士兵从官署中劫掠的藏品,缎面上的团龙纹已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玻璃展柜旁的俄文说明牌写着:“东方纺织品艺术样本”。
在中央市场的中俄混居区,一位卖格瓦斯的老妇用汉语热情招呼:“来碗甜汤呗,祖辈儿传的方子。”她皴裂的手掌捧着粗陶碗,腕间银镯叮当作响——那是个刻着“福”字的老银镯,清末民初的样式
当郑荨通过系统翻译用俄语致谢时,她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涟漪:“早先俺们都叫这地儿‘崴子’,后来咋就成了外国呢?”
郑荨沉默不语,只接过那甜汤便带着老祖宗们离开,或许是因为身边这群老祖宗一直在给她讲述他们眼中的“海参崴”,叫她那么的哑口无言吧?
这里在唐代属渤海国率宾府,为“海东盛国”沟通日本海的贸易节点。辽金时期设东京道、恤品路,元代称永明城,辟西祥州至滨海驿道,成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明代设立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石碑(现存海参崴博物馆)记载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木阳河卫等机构强化羁縻统治。而现在,它是俄罗斯的远东第一城!是被写入我们地理教科书的世界重要港口罢了~
回去再次通过海关时,俄罗斯官员的“契丹人,再见”,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突然再一次拧开了历史的密码箱
在中世纪的欧亚大陆地图上,契丹(kntan)曾是东方文明的代名词——当《马可·波罗游记》还在威尼斯的咖啡馆里被当作传奇传诵时,喀喇汗王朝的商人已在撒马尔罕的市集上用“契丹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