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心上人(二)(2/5)
郑安雅挑了挑眉道:“要用这么贵的瓶子装它?”
曹君歌道:“王上恕罪,臣等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轻油太容易挥发了,用普通的罐子装容易泄露,不但辛苦炼就的油会变少,还容易引发火灾。”
郑安雅道:“不能用瓷罐吗?”
曹君歌道:“现有的瓷罐口径比较大,没有合适的。如果定做一批,或许可以。”
郑安雅瞟了曹谦揖一眼,后者马上领会道:“这不难,臣这就着手去办。”
炼油成功后不久,高昌国君臣又为移民的事忙碌起来,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途经五六个国家,历史上从未有过,光是获取沿途各国的通关文书、保障百姓途中安全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好在须弥国、长乐国与渤海国素有交情,东域各国更是不在话下。不出三个月,各项事宜基本都妥了:移民会分成五批,第一批人数略少,约八千人,当年就能出发,他们大多是高昌国急需的铜铁、土木类工匠,以后每年一批,每批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不等,最后一批在五年内迁完。
第一批移民到达时,郑安雅亲率群臣前往边境迎接。移民们大多用独轮车或两轮车推着家当,扶老携幼,在渤海、高昌两国军队的护送下缓缓前行。望着不见首尾的车流,众臣百感交集,房似瑜含泪拉着段知书的衣袖道:“段相,我们以前人太少了,种地缺人、治水缺人、修路缺人,就连打造农具也缺人,这下好了,终于可以缓过来了。”牟清泉更是激动:“五万人呐!我记得当初整个高昌国还不到一万人呢。而且大多是青壮年,这下每年得生出多少人口?”杜襄成和高无疾则更不必说,早就在心底盘算能征多少新兵了。
郑安雅却避开人群,找了个僻静的高处,刚见到这些移民的时候,她内心的激动比起群臣们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他们不断地从她身边经过,她却越来越恍惚,只觉得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各种色彩在不断拆散、拼接、重组,最后汇成了一张明艳的笑脸,是林长卿。郑安雅觉得,他是自己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人了。他很正直,当初高昌国积贫积弱,被其他国家轻视,只有他屡屡顶住压力替高昌国说话;他很慷慨,一下子就给了相当于高昌国一半的人口,解决了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他很谦和,明明帮了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