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灭祝融(一)(1/4)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高昌国发展迅猛,人口、粮食产量和税收都有大幅提升。高奴脂墨在渤海国的推广下受到各国文人的追捧,供不应求,其他手工制品也是层出不穷。虽然整体工艺还比不上那些强国,但在少数领域已隐隐有了赶超须弥、淳于等国的趋势。高无疾训练的新军已成为高昌军的主力,共计十万人。相比过去,不但士气有很大提升,武器装备也改进了许多。光是弩机这一项就有单人单发的蹶张弩、多发的连弩、需合多人之力才能张开的劲弩等多种。云梯、冲车、渡濠车、投石车、巢车这些大型攻城器械也都有配备。
各国都说,高昌国如今大不一样了,十五座城、三十万人,俨然一个二等强国。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圣山之西的西海岸是一条非常狭长的地带,向南一直延伸到雨林,目前这些地方已经被高昌国完全掌控。因战争和灾害频发,每年都有失去土地的流民逃窜到他国,高昌国也不例外。自从发现西海之后,他们每年都会暗中将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户迁往西海岸,让他们在那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慢慢地,西海岸竟有了十万人。高昌国实际上有十五城十镇,近四十万人。世人更不知道圣山南北皆有尽头,北边的尽头早在河西郡初建之时已经探明,南边则连着一片荒漠,荒漠以南是密林,往北便是夜郎国的地界了。圣山之中还有几条小道可以贯通东西,一条直通夜郎国都城金竹;一条途经地狱谷,通京畿郡境内;另一条则更北一些,主要用于运输食盐。当然,这些都是国家机密,只有少数大臣知晓。为了封锁西海存在的消息,高昌国严格把控各个入口,也禁止言谈之间提及西海,更不准贩卖西海的海产品到内陆。对于食盐的来历,他们对外只说是从某地挖出的井盐,为了防止歹人破坏,盐矿所在地也是保密的。
朝堂上也有不小的变化:左丞相文成君卫信忠已于三年前去世,丞相只剩段知书一人,廷尉一职由抢冠礼后的牟清风担任。卫信忠临终那天,郑安雅哭得很伤心,反倒是卫信忠本人十分坦然:“王上莫悲,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臣今年正好七十三岁,已过古稀之年,能与圣贤同龄而死,也不算遗憾了。”他又看了看跪在床边的卫廷钰、卫廷帛兄妹和一众孙子女、曾孙子女们,说:“臣的老妻已经去世,儿孙们还算勤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