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南越进犯(三)(1/5)
从父亲那儿出来后,郑安雅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回想起来,这次南越等三国的进犯并非偶然,自己这几年表面上春风得意,实际上早已埋下祸患:
首先,金竹郡郡守叛逃这件事上,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位郡守姓陆,是河西郡第一任郡丞陆道临的曾孙。此人才智平平,自己念在当初陆道临有大功的份上破格提拔他当河西郡守,哪知他连续三年考核垫底,又将他调整为金竹郡守。虽然都是郡守,但河西郡有十个县,又是行宫所在,地位堪比京畿,而金竹郡只有三个县,土地、人口、财政都不比河西郡。听闻他到了金竹郡之后心情抑郁,时常喝得酩酊大醉,政务也耽搁了许多。她本来盘算着今年考核再不好就将他撤职,却又听闻最近几个月他一改往日颓废的作风,变得勤快起来,酒也不喝了。郑安雅当时以为他终于转了性子知道上进了,如今看来只怕那时候他就勾搭上了夜郎国。
其次,对南越国太轻视。这些年卫廷帛那边人手不够,眼睛只盯着孤竹国和须弥国,对其他国家只能抓大放小,因而忽略了南越、夜郎这两个小国。细细想来,南越国的崛起和当年的高昌国何其相似?普天之下的君主有几个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盛?这当中难免有个别才能卓绝的可以在短短一二十年内让一个小国改头换面。若是平日里多加留意,何至于让南越国壮大至此还不察觉?
最后一点,高昌国这几年扩张得太快,只顾攻城拔寨,来不及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疆域大了许多,东西两边离得太远,一旦敌军分几路进犯,难免顾此失彼。
当然,此次南越国进犯的确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使得她在慌乱之中高估了联军的战力。联军看起来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纵观历史,打仗却十战九输,原因何在?只因人心不齐,都希望别人打头阵,自己躲在后面享受胜利的果实。因此,只要对挑头者迎头痛击,将它打败或者至少让他们占不到便宜,那么其他盟友也就作鸟兽散了。
问题已经找到,解决起来便没那么难了。表面上看来高昌国面临着三线作战的压力,但南越国内部未必是铁板一块,三国同盟则更不牢靠,如果能设法让孤竹、夜郎两国不出兵,自己能一心对付南越国,压力就会小得多。
她打定主意,先任命萧蘼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