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庆生(4/6)
淄城的当日,渤海王太后为朕设宴接风,朕在晚宴上用的就是这个碗。当时的高昌国积贫积弱,即使朕身为公主,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碗。”说到这里,她已经哽咽了。
郑安雅顿了顿,继续道:“方才东帝问朕为什么明明很喜欢这套食具却没有带走,那是因为当时整个高昌国都找不出一套这样珍贵的食具,即便是先王所用的也远不如它。朕若是私藏了,属于僭越,但朕又不甘心将它进献给先王。”
段知书也不禁感叹:“是啊,当时的高昌国城不过三座,人口不过万人,一年的税收才几十万贯,就这点收入还要挤出交二十万的岁币给夜郎国,日子是真的苦。”
杜襄成道:“若只是穷倒还罢了,因为我们军力薄弱,时常被邻国欺负,今天被这个打一下,明天被那个抢一把。我母亲就是在我不到五百岁的时候死在战场上的。”
郑安雅抹了一把泪,对林长卿说:“长卿,高昌国能有今日,多亏了你和渤海国。”又对众人道:“诸位可还记得,我国昭勋阁排名第一的功臣是谁?”
有人答道:“是文成君。”
郑安雅道:“没错,文成君卫信忠,渤海国人,稷下学子。当时的朕空有一腔热血,却找不到富国强兵的路。是文成君,手把手地教导朕如何治国安邦,如何选才施政,可以说,没有文成君,就没有今日的高昌国。”
林长卿道:“那多亏你知人善任。”
郑安雅继续说:“从渤海国前来相助的,远不止文成君一人。昭勋阁排名第二的通武君高无疾,经历过大小战役几十场,多次斩将、夺旗、陷阵,战功卓着。他也是渤海人。还有更多不知名的官吏、匠人、农人们,为高昌国作出了长足的贡献。朕依然记得,在高昌国最需要人口的时候,渤海国给了我们五万人。还有那一次,为了应对祝融国、须弥国的刁难……”话未说完,她又忍不住掉下泪来。
林长卿握住她的手,道:“是我不好,引得你伤心了。”
“我才没有伤心,我这是高兴……”郑安雅道。
见时机差不多了,房如樨起身对众人道:“诸位,今日是西帝陛下的千秋华诞,让我们一起为西帝陛下的寿诞、也为二位陛下喜结良缘、为两国永久修好干了这一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