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犯罪的类别(1/4)
犯罪的根源,其实不是生活的拮据,虽然物价上涨会导致犯罪率上升,但这只是大数据的表面现象,因为真正的犯罪根源可能不是那个执行者,而是幕后操纵者,所以法律对于执行者的惩罚不是很重,除非是涉及人命,但大多数犯罪不涉及人命,而这些恰恰是危害更大的,例如经济犯罪,渎职,以权谋私,这种人才是社会的毒瘤,他们通过计划,找心智底下的年轻人,刚刚入职场的新人,用语言,利益,职务等工具,诱骗,唆使,逼迫这些人犯罪,自己从中获利。也就是这些圆滑的新人最容易上当,像我这种刺头,喜欢刨根问底的,喜欢研究原伪的很难上当,有时候不一定是获利,而是给其他人,或单位制造麻烦,从而间接获利,也就是人们常推荐的厚黑学。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有钱人买电单车,他的车是6个月前定制的,只差一丁点就超重,游离在标准边缘。
犯罪的根源:操纵者与被操纵者的隐秘关系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犯罪常常被简单地归因于个体的贫穷、无知或生活压力。尤其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物价上涨与犯罪率上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早已为大量大数据分析所证实。比如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30-2014)在1968年提出的“犯罪经济学”理论中,就明确指出:犯罪是个体在权衡了收益和惩罚后的理性选择,而经济压力会使得违法的“收益-成本比”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更多犯罪行为。
然而,这种解释只是表象。它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事实:真正危险的犯罪并非街头抢劫或盗窃,而是那些隐藏在制度缝隙中的经济犯罪、渎职腐败、权力滥用。这些犯罪的操作者往往不是生活拮据的底层人士,而是那些具备资源、地位和心机的人。他们往往不会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操纵年轻人、基层员工甚至无意识的工具人来实现自己的非法目的。
一、犯罪操纵者的画像
操纵者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犯罪分子形象。他们可能是体面的中层领导,是举止得体的“成功人士”,或者是人们眼中的“老好人”。但在私下,他们精通权力游戏,了解如何规避风险,同时熟练运用语言暗示、利益诱惑、组织压力等手段,诱导他人代为执行违法操作。
在经济犯罪中,操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