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犯罪的心理就是证明社会对他的亏欠,而缺乏社会兴趣(3/4)
成功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息息相关。
努力与合作,才是一个人真正与社会达成和解的方式。
他们也许也看到社会的缺陷,但不会陷入抱怨,而是把目光投向“在这个不完美世界中,我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这是一种积极而有力量的生存哲学。
四、法律、道德与社会公约的三重保障
正如你提出的,社会并不是完美的,仅靠法律也无法维系一个健康社会。真正支撑社会运行的,是三层次的规则体系:
1 法律(w)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制定明确可执行的规则。
但立法与执法存在滞后性与局限性。
2 道德(orality)
以集体认同为基础,不需要外部强制,由内心自发遵守。
但道德约束力较弱,且受文化、时代变化影响较大。
3 社会公约(cial ntract)
是人们在长期合作中自然形成的一套潜规则,比如“诚信经营”“邻里互助”“尊重隐私”等。
灵活而高效,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润滑剂。
犯罪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既不遵守法律,也无视道德,更破坏社会公约,因而成为社会系统中的“负资产”。
五、打破恶性循环:如何修复社会兴趣
针对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现代心理学与社会学提出了一些修复路径:
早期干预:在儿童青少年阶段,提供情感支持与正向引导,避免孤立与排斥。
社会归属感培养:通过社团、义工、兴趣小组等方式,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
正向成功经验积累:让个体体验到努力与合作带来的真实回报,从而重建对社会的信任。
心理矫治:对已经形成偏执认知的个体,进行认知重塑与情绪管理训练。
当然,最根本的,是个体内心的选择。只有自己真正愿意相信合作比对抗更有意义,愿意通过努力而非破坏来证明自身存在,才能走出犯罪心理的阴影。
结语:在不完美的社会中,选择做更好的人
任何社会都不是完美的,任何规则体系都有漏洞。但正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