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挣工分的日子(1/3)
俺娘结婚前一直憧憬自己早点结婚嫁人,这样能够拥有自己的小家,因为她在姥姥家跟着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已经无法忍受下去了。
在村里,她经过时,路边的人们纷纷交头接耳,对她经常指指点点。
“瞧,她家就她们三个闺女,以后可怎么办啊。”
“没有儿子,这香火可就断了啊。”
“她父母没有生儿子的命!这能怪谁?”
这些冷嘲热讽,深深地刺痛了俺娘的心。
在当时农村的传统观念中,生育儿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和荣誉象征。因此,那些无法生育儿子的家庭会遭受嘲笑和看不起。
在农村的聚会或婚礼等社交场合中,没有儿子的父母常常感到自卑和不安。他们默默坐在角落里,看着其他人家的儿子们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失落。有时,他们甚至会遭受直接的嘲笑和讥讽,“你看,他们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这样的话语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儿子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这种无形之中的压力,俺娘也被迫承担起来了。
她默默地低下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知道,因为父母没有生出儿子,她成为了周围乡亲们嘲笑和看不起的对象。无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她紧咬嘴唇,转身离开了这个让她感到痛苦的地方。她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压力。
她暗自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努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让那些看不起她的人闭嘴。
70年代,当时农村实行挣工分的政策,就是大家一起干活,通过付出的劳动换取工分,然后积累一段时间后,用这些来换取粮票和钱。
在当时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工分相当于现在的工资,当时工分与每个人的口粮挂钩,是年底为数不多的分红依据,也是全家人所有的盼头。
每年工分挣得多,到时候能多分点粮票和钱,工分挣得少,一家子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工分定的规则是这样的——
挣工分之前,先要规定出来每个人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