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考题人生(8)(1/3)
有了前往书院的路引,就可以走半官道了。是属于在官道旁另行开辟的民用道路。路况好很多不说,也安全很多。但这种路是不开放给商籍走的。商人要么自行走商道,要么自己找山路走。在这个时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分化是十分明显而严重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王安安只能自己去爬山的原因。难走不说,耗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巨大的。如果不是王安安本身起的就是先试跑的心思,带的东西也不繁重,更不多,不然就这小身板真不一定跑的下来。
知道能走半官道,所以她才能下定决心把自己身上大部分的银钱都换成需要的工具带上。这年头的制造冶炼技术一般。像是凿子这种东西,哪怕自己买的是最小号了,分量都不轻的。所带的工具主要目的还是王安安准备趁着陪读的时间,试试看能不能自己做一些东西,如果真的能做,陪读结束了,自己也大一些了。或许可以试着做一个走街串巷的工匠兼货郎。实在是她发现,除非跑的是盐,布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东西。不然调料茶这种,收益实在一般,毕竟众口难调啊。而像砚墨这些,虽然性价比高,收益大,风险低,但是需求也实在是不大。所以如果能多一门工匠的手艺,那肯定是好的。
所以在走之前她又去跑了几家书肆,想着能不能淘点关于工匠的书的。结果发现并没有,这个时代的知识封锁还是很厉害的。所以最后还是只能跑到了木匠那里,打听有没有额外的器具可以卖给自己的。并向木匠说明自己是去陪读的,不白白买木匠的器具,待三年学子考上童生后,自己保证会回来给木匠的孙子做启蒙一年,不额外收他的束脩。木匠孙子刚一岁,想着三年之后四岁,考题作为一个童生的陪读,还陪着住书院的。启蒙肯定是没问题的。最主要是不收束脩也就是学费。木匠想想就答应了。此外可能也是为了考察王安安到底识不识字。还拿出来一本书册。书册是木匠家里传下来的,记载了一些木匠的基本知识。木匠自己不怎么识字,而且书中记载的东西也比较浅显,所以平时用不到。木匠说可以借给王安安抄一下还给他。这就是意外之喜了。接过书,她翻了一下,发现这书中记载的确实是比较基础的一些内容对木匠来说可能不合适,但对自己而已却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内容有点多,一时肯定抄不完,自己还要赶着去书院报到,于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